程姓起源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传说,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也有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
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南宋学者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也说:“程氏,伯爵,风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风姓。
2、以地名为姓。
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州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11世纪时,周公旦公封诸侯,周文王第十子(一说第十七子)受封于郇(近山东省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至于程氏在何时何地得氏则诸说纷纭。就程氏得氏的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程氏得氏的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北省鸡泽)、洛阳上程聚和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三种说法。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时聚居在今山西省临猗县南部,后来迁到新绛县西。荀林父、荀宾、荀家、荀会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是对晋国政局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晋国大夫荀骆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说这个程邑就是关中地区咸阳东北的程邑。但是当时咸阳附近应该属于秦国的领地,晋国虽曾拥有“河西八城”,它的领地也难到达咸阳附近。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苟驩采邑的程邑,应该在今山西省境内。因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改姓程氏。
5、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程姓迁徙分布
程姓在春秋时代已经分布于河北鸡泽、河南洛阳、陕西咸阳一带,春秋末,有晋国名士程本迁居齐鲁大地。
三家分晋,程婴的后裔迁往赵国首都邯郸。秦汉时期,鲁国人程郑举家迁往蜀郡邛崃(今属四川省),且有其他程姓迁往浙江乌程和江西南昌,总之,秦汉时期,程姓已在华北长城以南地区繁衍。
三国时程普(河北省丰润人)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安家,东晋程元璋(洛阳上程聚人)的子孙定居安徽歙县篁墩,东汉末年汝南南顿人(今河南省项城)程秉南迁交州(今广州市)为长史,其分支有的在程乡(今广东省梅州)定居。西晋时,程姓有人做官到今甘肃武威、张掖,程姓族人开始在祖国大西北扎根落户。北魏时,洛阳程氏2000 多户被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安家。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湖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为主。如今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和山东等省的程姓要占到全国程姓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河南最多,据说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有十八派,派系最多。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0.59%。
历史名人
程婴
春秋时晋国人,著名的忠义之士,与公孙杵臼设计营救赵氏孤儿,报仇雪恨后自杀殉友。
程不识
西汉前期著名将领,与“飞将军”李广齐名。他治军严格,为人廉洁敢于直谏。
程昱
三国时期东郡东阿(今属山东)人,曹 操的主要谋士,智勇兼备,有胆有识,曹操称其 “程昱之胆,过于贵、育”。
程普
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人,三国时 期东吴名将,先辅孙坚,再辅孙策、孙权。赤壁鏖 战时,他任左都督,周瑜为右都督,大败曹军于乌 林。
程邈
秦朝下社(今陕西西安)人,变大小篆 为隶书,对中国文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程颢、程颐
伊洛(今河南嵩县)人,北宋时期 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学说后为大 理学家朱熹所继承和发展,统称“程朱理学”。
程伟元
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 曾与高鹗共同增补《红楼梦》。
程朱理学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 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 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 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 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二程集》。他们把“理”或 “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 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 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 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 论上,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 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 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 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 系。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 “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 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 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 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 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 思想。
以上内容来自《寻根溯源话程氏 程瑞华(宁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