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之制不行,大小宗之法不立,天下无世家久矣。然小宗之法,有非令甲之所禁者。衣冠之胄,诗礼之族,往往忽而不之讲焉,何哉?今有人为订千百年之异同于一书,合千百人之昭穆于一家,见者必骇,闻者必疑。彼诚以为,事有所不可诘,势有所不可齐,而安于久俗之不可骤变也。惟我程氏,自周大司马休父,佐宣王中兴,封程伯,子孙因以国为氏,望安定。其后国除。
有适晋者曰婴,立赵孤,封忠诚君。再望广平。忠诚之后,在汉初,起赵将从灭秦者,曰历简侯黑,传其子孝侯整,再世失爵。历侯之后,在汉末,从孙氏,定江东、破曹操,赐第建邺者,曰都亭侯普。子咨袭封,至晋初失爵。
都亭侯之后,曰元谭者,当永嘉之乱,佐琅琊王起建邺,为新安太守。有惠政,为民所请留,赐第郡之篁墩,家焉。太守之后,曰梁将军忠壮公灵洗,当侯景之乱,起兵保乡州,受封重安县公,子文季,孙响,世其爵。而文季为将,死节于周,是为重安威悼公。胤嗣蕃昌,世族弥著,乃更望新安。
响之后,分南北两宗。曰大辨者,始北徙广宗,孙皓为定州刺史,又别居中山博野。皓生日华,当安史之乱,战河北有功,为横海军节度使。日华卒,子怀直代之,入朝封归诚郡王。从兄怀信代之,怀信卒,从子权代之,封邢国公。盖程氏凡四世有沧景二州,至权不欲,自同诸藩镇再请入朝,而程氏之兵始解。此北宗也。
当隋之乱,曰富者与汪华起兵,定六州,赐庙食,宋追号辅烈侯。当黄巢之乱,曰宗楚者,以泾原节度使,会兵讨贼,战没,赠司徒。而其子金紫公勋,亦以乡兵守德兴、银山镇,捍衢、饶、信三州,传其子彦光。彦光以御史大夫兼领白沙镇,传其子克柔。盖程氏凡三世守德兴。
曰沄者,起兵休宁,守东密岩以拒巢副。淘、雅为歙州兵马统帅兼捍开化。而其弟湘,以工部尚书守婺源,子仲繁以户部尚书守祁门、浮梁;仲节以兵马先锋守歙;南节以领军大将军守休宁。
沄传其弟淘,淘传其继子旭,旭庙食开化龙山,赐额显佑。传其从子秔,秔传其从孙淮、沅。盖程氏凡五世守东密岩。湘传其子全礼,全礼以御史中丞兼领婺源都镇,传其第全皋,全皋传其子遁。盖程氏凡四世守婺源。至宋下江南,而程氏之兵始解,此南宗也。
入宋以来,忠诚、忠壮皆受王封、赐庙食。而族益华,云仍益多且贤。其大者,若文明殿学士羽、太师中书令文简公琳,既已勋德重一时。而明道伊川两夫子,遂以道学嗣圣,传觉来世。迨我朝,特录其后为翰林、五经博士,世其官以奉祀。其盛于北方者,如此。
宋显谟阁学士迈、华文阁学士庄节公叔达、吏部尚书文简公大昌、枢密正惠公卓、丞相文清公元凤、工部侍郎元岳、端明殿学士珌,起于新安。刑部侍郎刚憨公振、徽猷阁待制俱、参知政事章靖公克俊、龙图阁学士瑀,起于鄱衢之间。
两夫子子孙亦从南渡居池州,再迁新安。而程氏女,适朱氏者,一传得韦斋,再传得文公。正思、登庸、前村、月岩、徽菴、林隐六先生者,又皆宗朱氏,上求两夫子之学,为乡硕儒。稍后,则学士承旨文宪公鉅夫太史,以文显于元。我先高祖、万户安定忠憨侯国胜、既先人太子少保襄毅公,显于国朝,其盛于江南又如此。
不有谱牒,则亦何以正其本、联其支,而为子孙无穷之计也哉?汉晋隋唐以门第用人,有古封建遗法。而程氏率居大姓之一,自江以南,稍经变故,则程氏必有保障之功,故谱牒不罹于兵焚,子孙之世爵世官者,后先相望,而宗法未始不行乎其间也。宋绍圣中,鄱阳都官祁,著总谱,历世因之,分合本其族,详简系其人,卒未有会之者。我朝正统中,歙处士文实,尝会之而未尽。
敏政不揆,盖尝有志。于是积之二十年,颇尽得诸谱异同之故,因定著为谱辨三十七条,凡例十条,犹未敢自足也。成化壬寅春,先公之服既除,乃发书以告诸宗人。诸宗人是之,各以其谱来会,理淆伐舛,将六逾月,始克成编。为卷凡二十有奇,会四十四支,名之登于谱者逾万人,先墓之可以共业者,五十三世。相与告诸先庙,而命之曰:《新安程氏统宗世谱》。
鸠金刻之,俾敏政言其故于编首,呜呼。是岂徒以阀阅,之盛骄四方、夸后代而已?惟先世有大功,以得姓于其始,有大忠,以保姓于其间,有大惠烈于乡邦,以著姓于今日。故以敏政之不屑,而得众族之贤者辅之,遂使统宗之志可克,而谱可成,岂非幸欤?
凡我宗人,其因是而毋忘水木本源之思,笃尊祖敬宗睦族之义。守其世业,诵其遗书,保其体魄之藏而不失,谨其名分之称而不紊。宗法既立,则彝伦益明、风教益兴。可诘者,虽久而弗悔也;可齐者,虽多而弗离也。若然,又岂独一宗之幸而已?骇者安,疑者释,天下后世之有家者,将不取法于程氏也哉!奉斯谱者,其共最之。
成化十八年岁次壬寅冬十一月既望,赐进士及第、奉训大夫、左春坊、左谕德、同修国史、经筵官兼太子讲读官、休宁陪郭嗣孙敏政谨述